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深入民心”有点难
我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从最初的不了解、排斥,到逐渐的接受、认可,“家庭医生”这一新兴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得到百姓的信任。
但是,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敲不开门”、“签而不约”等种种难题,制约着这一惠民医疗服务模式的推进。
近日,在明山区东兴社区的陈桂芬大娘家中,她的签约医生正给她做一对一的诊疗服务,80岁的陈大娘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今年,陈大娘的女儿帮她和东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只要陈大娘身体不舒服,就可以和家庭医生联系,并得到及时医治。而且,家庭医生还会定期上门为她进行体检、看病。
陈大娘的女儿告诉记者:“他们知道我妈妈年龄大、腿脚不好,所以总会时不时地打电话过来问问她近况,叮咛她要注意饮食、按时服药;定期上门给她检查身体,还会告诉我们一些照顾老人的注意事项,我感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真是太好了,太便利了。我妈妈都说,他们比我这个女儿对她照顾得还细心。”
能够得到居民的认可,这让东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们非常开心,但是,医护人员也有他们的烦恼。该东兴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晓凤坦言,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至今仍存在一些困难。
刘晓凤告诉记者,现在的小诊所、药房越来越多,各种医药、诊疗广告充斥大街小巷,许多百姓难辨真伪。“我们在宣传‘家庭医生’时,往往也被划分到了‘骗子’的行列,即使入户宣传讲解,想要敲开大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此外,还有一些居民虽然相信确有这一医疗服务模式,但由于对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存在质疑,常常觉得一个小小的社区医院,难有好医生,因而不愿与之签约。
即使是已经签约的居民,也并不表示他们对这一模式完全了解或认可。刘晓凤告诉记者,许多签约居民把家庭医生当成了私人医生,甚至希望家庭医生能随叫随到,24小时提供上门服务,否则就不满意。也有一些签约的居民,可能在偶尔需要测血压、血糖时,会想到家庭医生,但真到了想看病,哪怕只是个头疼脑热时,还是会将家庭医生“抛之脑后”,直接跑到大医院去就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