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在山里孩子身边的青春承诺——记奉献在“特岗教师”岗位上的年轻人
当王祥东向李丹求婚时,对话中那句“你愿意吗”和那句“我愿意”,代表的不只是两人间的约定,还有他俩对于奉献青春的承诺。
2013年,李丹通过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的招聘考试,被分配到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兰河峪逸夫学校任教。
李丹家住丹东东港市。考试之前,她还只是听说过本溪,至于本溪县、碱厂镇,乃至兰河峪,对于这个1987年出生的姑娘来说,全都是陌生的地名。就算给她张本溪地图,她都不知道上哪儿找去。
报到那天,李丹先在本溪县教育局拿上介绍信,再乘大巴驶入群山之中的兰河峪,又步行了好久,过了座桥,才隔着树尖远远地看到学校的教学楼。
何尝没有打过退堂鼓,又怎会不向往大城市便捷的生活。但从那一眼之后,李丹便留在了这所学校里,甘守清贫。
李丹说,在这上学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一些孩子甚至没见过爸爸妈妈的样子。城里的孩子都金贵得像个宝贝,这里的孩子却被遗忘在深山里,像群泥娃娃。我在这教给他们知识,他们或许就有能力走出这里。如果没有我们,他们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2015年,王祥东也是因为“特岗计划”来到了兰河峪逸夫学校。那一年,同样充满青春热血的他也决定不再离开。因为这里有李丹,更因为,这里有需要他的孩子们。
今年,王祥东和李丹准备结婚了。朋友问他们,结了婚,再想离开山里的学校,就会有更多困难,你们还年轻,真的决定现在就结婚?
“那就不离开呗。”李丹爽朗地说,“那就留在这里,守在这里,守在留守儿童的身边,做一名‘留守’教师也很好。有梦想,哪里不青春。”
王祥东和李丹有缘分,所以他们即便在特岗教师的岗位上,也成了家,但大多数的特岗教师却难得有这份幸运。他们远离家乡,远离城市,生活上的困难还勉强能够克服,情感的道路却更加崎岖且遥远。桓仁满族自治县华来镇二户来小学的美术教师刘洋便是如此。
刘洋就读于吉林农大,并自考了教师资格证。毕业后,她曾在北京奋斗2年,又在沈阳工作2年。艺术素养和生活经历把她塑造成了一个时尚且前卫的女孩。去年12月份,刘洋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特岗教师的招聘考试来到华来镇——这个与她过去的生活反差很大的地方任教,却把男朋友和刚刚购买的婚房,都留在了沈阳。
与记者交谈时,刘洋坦然道,我很想说“情怀”啊、“奉献”啊一类“高大上”的话,但事实上,我的想法很简单。我就是觉得在拥有一份安稳工作的同时,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带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到二户来以外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向往与追求,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刘洋为孩子们上美术课不拘一格,她会给孩子们讲故事,让孩子们猜谜语,激发兴趣之后,再让孩子们动手画出心中的美好。
曾经,刘洋问过学生,在大家心目中,是北京好,还是二户来好?孩子们大声地说,二户来有山有水,肯定要比北京好。
从那时起,刘洋就下定决心,要尽自己的全力,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去,亲眼看看北京,亲眼看看其它地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那时候,孩子们还会回答说二户来最好。但她相信,那时候自己脸上的笑容一定是开心且安慰的。
因为“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这个平台的建立,2012年至今,已经有261名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教师,走进我市农村中小学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他们带来的现代教学理念和最新教学方式,推动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让农村孩子们初尝到教育公平的成果。
桓仁团县委书记宋瑜说,有种青春叫做奉献。这群富有朝气的青年,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选择扎根基层为留守儿童传道授业,用奋斗和奉献燃起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未来和希望。团县委会尽力服务好青年特岗教师们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安心,也让他们的家人放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