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县创建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稳步推进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县在“文化名县”战略的引领下,始终将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能力作为县域发展战略目标,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宗旨,以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为重点,努力完善网络,丰富活动载体,挖掘文化内涵,有力推动了全县文化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创建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旨在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2015年12月31日,我县被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创建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了辽宁省首批创建的五个示范区之一。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对照《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进一步理清思路,建立任务清单,制定了创建规划,将创建工作与全县扶贫攻坚战略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力量,统一调度,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在创建工作中,我县不断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多年来,共整合资金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县民族文化中心、民族广场、章樾公园、滨江公园文化长廊和水幕电影等项目,均被我县列为年度十大民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我县充分挖掘和提炼民族特色文化,建成了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群。其中,章樾公园历史浮雕墙、滨江公园文化长廊、政府广场、唐聚五广场和迎薰门、朝阳门、隆兴门、五女雕像一起,形成桓仁县城独特的景观,充分展示了桓仁地域文化,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发展历史渊源及文化在桓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我县先后投入资金,完成了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3个行政村、2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14个农家(社区)书屋、20个职工书屋、138个文化广场,基本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
在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上,我县坚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政府主导、城乡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把文艺活动与宣传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有机结合起来,带动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复合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近两年,我县组织文化进村屯活动100多场,国际冰酒节、山参节、桓仁春晚等重大文化活动20场以上,书画、摄影展30多场,展出各类作品1000多幅,参观群众1万多人。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68场,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新一轮文化发展中,我县将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文明县城为目标,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工程、文化供给保障工程、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人才队伍壮大工程七大工程为抓手,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史前文化、高句丽文化、满族文化、易学文化、抗联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八大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旅游、大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同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提高到提升公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桓仁建设中国生态经济强县,打造“中国山水氧吧之都”和“国际生态健康之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一项项实在的文化惠民举措,一处处服务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一次次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娱活动,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合奏出桓仁文化惠民的华彩乐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