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bxswhlvhgbdsj-2021-00085 发布机构: 本溪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信息名称: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强我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提案》(第4185号)答复 主题分类: 市文化旅游和广电局
发布日期: 2021-05-13 成文日期: 2021-05-13
废止日期: 文 号:
关键词:

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强我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提案》(第4185号)答复

发布时间:2021-05-13 13:10:34 【字体:

关于对政协本溪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次会议第4185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

 

孙丽珍委员

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在建设良好的自然关系的同时,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国集中显现。从这样的大背景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中国发展最重要的时代之问,也契合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规律、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从政府到社会、从干部到群众的广泛思想共识。在国家发展规划制定中,绿色成为鲜明的底色;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中,经济和环保兼顾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自觉选择;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里,天蓝水绿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8月19日,中国共产党本溪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本溪市委关于生态立市推进绿色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本溪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中共中央、中共辽宁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部署安排,实施“工业强市、文旅兴市、生态立市”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绿色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姜小林表示,制定出台《意见》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二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客观需要;三是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溪是国家水源涵养重要区和重点城镇群人居保障功能区,被国家纳入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是国家森林城市,有着“中国枫叶之都”之美誉,是辽宁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辽东山地生态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本溪最具显示度的闪亮标识和最具竞争力的宝贵财富。如何从更高的站位、用更宽的视野、以更大的格局,厚植生态优势、彰显生态魅力、凸显生态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因此,市委常委会决定以全会形式审议通过《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形成工作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辽东绿色生态屏障,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山城、美丽本溪。

生态兴则文明兴,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支撑,文化是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的进步,得益于生态文化的自觉;生态文明的成果,在生态文化融入中提升。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厚积薄发;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生态文化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在全社会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人人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忠实参与者。

随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文化体系机构会逐步健全,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会逐步增强,对城市特色生态文化的认识会逐渐提高,内化于心,外人于形会潜移默化为生态文化的自觉行动。

二、提高认识,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年我局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督促各项目保护单位更好发挥作用,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水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惠及人民群众。

1.组织出台《本溪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细则》。组织全市各级非遗工作者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进行解读、研究、学习。结合本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工作基础等实际情况,征求各县区及各保护单位意见后出台《本溪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细则》本文体旅发[2020]102号。

2.对全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年度考核。为加强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进一步规范代表性传承人应该履行的义务,市文旅局抽调市县两级非遗骨干成立了考核评估小组,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的通知》辽文旅办发[2020]64号文件要求,从传承人基本情况、展示传播与对外交流、研讨培训、经费使用、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本溪市3名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7名省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结果为好。

3.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云在线活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市文化旅游局、市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邀请了北京评书(本溪评书)、祁家门五行通背拳、本溪形意拳、本溪太极梅花螳螂拳几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弟子们在线上展示绝顶技艺。

4.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云在线活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市文化旅游局、市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邀请了北京评书(本溪评书)、祁家门五行通背拳、本溪形意拳、本溪太极梅花螳螂拳几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弟子们在线上展示绝顶技艺。

5.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根据省文旅厅相关要求,组织北京评书、本溪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本溪市联丰小学、实验小学、院校社区等地,开展活动10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指标。

6.开展“非遗项目进景区”活动。开展2020年国家级非遗项目《本溪社火》培训、展演、进景区活动。2020年9月30日至10月3日在本溪县4A级景区小市一庄、同江峪村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本溪社火为期四天的培训、展演、进景区活动。通过培训、展演、进景区活动,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作用,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健康发展。

三、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我市特色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指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在范畴上可以包括自然文化旅游,农业、工业、城市和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等。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我国城乡差异越来越突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解决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的目标。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三大战略,重点做好文旅兴市和生态立市工作,立足“东北第一人发源地”、“高句丽民族发祥地”、“道教发源地”、“清王朝肇兴地”、“共和国钢铁兴起地”、“东北抗战红都”、“十四年抗战策源地”等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文带旅、以旅兴城、文旅兴市,强力推进本溪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将文旅融合大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在坚守生态保护底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旅生态产业,制定实施本溪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创建生态休闲型全域旅游示范市,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利用“山水林泉洞”资源,做优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突出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秀美山水的景区景点品牌。利用冰雪资源、冬捕资源,做大冰雪经济、冬季运动,形成“辽宁冬季体育在本溪”的浓厚氛围,打造冬季旅游品牌。利用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等红色资源,建成全国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打造知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利用温泉资源,加快发展医疗、养生、养老等康养产业,打造健康养生品牌。规划建设本溪文旅创意产业园区,巩固提升剪纸、辽砚、版画、农民画等文化产业,打造关东文化品牌。

同时,在严格遵循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对红线范围内的优质旅游资源积极申报国家公园,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十四五期间,我局将扎实推进“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建设,明确重点企业项目、年度目标任务,加强规划引导、任务分解、定期调度和推动落实。重点推进汤沟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青云山旅游项目、青云里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小镇项目、芳华龙宝国医温泉生态度假小镇项目、小市一庄三期工程建设项目、大冰沟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南芬大峡谷游客中心项目等一批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开工建设。同时,依托本溪水洞—汤沟国际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本溪满族风情旅游城,项目地点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城小市镇。发展思路是积极升级景区景点、更新城区功能区、提升城区景观质量及增加城市休闲功能,突出本溪县满族特色,通过“四步走”升级满族风情城。即新建一个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提升一批城市文化休闲场所、做靓一条太子河滨水休闲带、打造系列满族记忆主题街区。通过满族记忆主题街区,实现业态主题化:注重对满族文化的挖掘运用,融入餐饮、购物、住宿等业态;文创情景化: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以雕塑、文化墙、展馆等为载体,充分展现满族文化主题,开发满族主题文创商品;活动节庆化:整合满族民俗活动,以街为舞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节庆。商业活态化:释放商业在旅游中的价值,将其转化为可观、可玩、可购的旅游产品。

总之,要充分打造好我市的满族+抗联+资源优势,把民族特色和生态优势充分叠加,大力开发我市特色生态旅游。

 

 

                                     本溪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1年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