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bxsjyj-2024-00099 | 发布机构: | 本溪市教育局 |
信息名称: |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关于推动义务教育“小班化”改革的提案》(第3037号)答复 | 主题分类: | 市教育局 |
发布日期: | 2024-06-14 | 成文日期: | 2024-06-14 |
废止日期: | 文 号: | ||
关键词: |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关于推动义务教育“小班化”改革的提案》(第3037号)答复
致公党本溪市委会:
贵委的提案《关于推动义务教育“小班化”改革的提案》已收悉,谢谢您对我单位工作及本溪教育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到“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新课改革以来,教育目标从知识、技能的学习扩展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创造,要求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进一步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小班化”教学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班化”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获得全面优质教育为目标,将班级规模控制在20人以下,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为培育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本溪教育强市,本溪市教育局积极探索中小学“小班化”教学新模式,多次深入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主动学习外省市先进经验做法,力求规划出一套具有本溪教育特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学模式,现将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溪市“小班化”教学背景和现状
本溪市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9所,其中小学61所,初中44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工读学校1所。全市在校生总数169534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阶段在校生74775人,小学49034人,初中24616人,特殊教育12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7910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班级共2074个,其中小学1362个,初中692个,特殊教育20个。全市普通高中共16所,教学班级420个。其中25人以下班级,小学共209个,初中共112个;25人以上30人以下班级,小学共136个,初中共89个。本溪各中小学积极利用现有小班的优势促进“小班额”教学向“小班化”教学转化,有效实现了优质高效教学,成为本溪基础教育发展的新亮点。
二、“小班化”主要做法
本溪市各学校在推行“小班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 “试点先行、小步快走,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按照先培训后操作,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思路稳步推进。
一是培训教师,提高认识。要搞好“小班化”改革,队伍是关键,而队伍培训更是关键。在上岗前,各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印发学习资料开展学习,确保教师充分掌握小班化教学理论。
二是明确备课标准,改进教学。优化小组合作作为“小班化”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建设会合作学习的学习小组科任教师要定期培训小组长。小组长要在组内统筹协调,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各校从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展示分享、评价提升等环节的精细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每个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上,让每一堂课的目标都明确合理,让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的放矢,让每一次作业效果都立竿见影。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增强了对每个学生关注度的目标。
三是典型引路,小步快走。本溪市教育局非常重视改革典型经验的推广,要求各校教研部、年级组、备课组等部门通力合作,对在推进过程中的好做法及时总结,并搭建平台供全校教师共同学习研究,2021-2023年本溪市各中小学针对“小班化”教学开展了不少于300 节的研磨课、观摩课、示范课,各校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实际,“小而美、美而优”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三、下一步主要做法
(一)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在每个班级内形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有自己的小组文化,上课之前,科任老师发“导学案”(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主要突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形成了“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展示分享、评价提升”等一系列完善的教学流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能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所提供的有利条件,扮演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更加直接和频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使之在活动中丰富知识、获得方法、启迪智慧、健全人格。往往是一节课过后,全班所有同学都参与了讨论,所有学生都有了展示的机会,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二)形成“以质量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各学校建立了“ 一岗双责”(德育部门与教务部门紧密合作)、“抱团管理”(每个年部设置主管校长,把握宏观,配合各年部教学主任和德育主任工作)、“条块结合”(以年部为板块,同时抓“教学”与“德育”两条主线)三大教学管理模式,增强了学校管理层与教师群体的联系,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学校上下协同作战的能力,自然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专业成长新模式。形成了“小主题、重研磨”的团队学习方式。一是教科研一体化。面对“在互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中,老师如何起到主导作用”等普遍问题,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一体化研讨活动,使得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各个突破,形成科研与教研互惠互赢的局面。二是分工集中备课。随着小班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加强集体备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各教研组先集体讨论核心主题,再把各主题涉及的章节进行分工,每个老师都有明确的任务,接下来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的共享。
三是实现多向交流。同学科、不同学科间听课学习,交流“小班化”经验。四是评价及时跟上。“小班化”教学改革,创设了具有包容性的多元文化。学校明确提出“减少竞争,增加合作,尊重个性,多元评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班化”教学模式是素质化教育的一种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塑造更多的具有个性化特点和专长的综合素质人才,但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和探索。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理念,将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才能让“小班化”教育成为助力学校发展的引擎。“小班化”教学,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一直在路上。
感谢您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2024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