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bxsnyncj-2025-00108 | 发布机构: | 本溪市农业农村局 |
信息名称: | 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关于推动本溪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第4020号)答复 | 主题分类: | 市农业农村局 |
发布日期: | 2025-05-14 | 成文日期: | 2025-05-14 |
废止日期: | 文 号: | ||
关键词: |
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关于推动本溪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第4020号)答复
民进本溪市委会:
《关于推动本溪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4年,我市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围绕中药材、优质米等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沟通协作,完善体制机制
(一)完善组织机构,专班聚力谋发展。市政府成立了特色农业强市建设工作专班,并明确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依托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色农业强市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各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协同联动。为进一步推进省政府确定十大重点特色产业-人参产业的发展,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主抓,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成立“本溪市推进林下山参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依据专班主要职责、工作机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林下山参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印发《关于组建农业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印发局领导牵头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责任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推动各特色产业的主要职责及责任分工,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细化方案明方向。一是科学制定《本溪市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坚持以特取胜、以质取胜、以优取胜,按照“稳面积、提品质,优布局、强链条,兴品牌、促融合”发展思路,选取人参、优质米、冰葡萄、果业、绒山羊、冷水鱼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水平。2024年,本溪县、桓仁县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85亿元、31.77亿元,同比增长28%、11%。三是协同推进农产品加工,积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8家。加大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力度,提升本溪优质农产品品牌效应,全市共培育各类农产品品牌52个。
二、夯实基础信息,提升管理水平
(一)加大宣传推广,探索建立专题专栏。采取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通过录制本溪特色品牌农产品宣传视频,文旅本溪等微信公众号推送《春节到本溪带点啥回家》宣传片,以微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展示我市特色农产品。组织300余种特色农产品参加各级展览展会及推介活动。依托局官方网站平台,计划增加特色农业信息服务专题专栏,及时推送特色农业信息。同时,我市将与“辽农优品”官方号运营团队深度对接合作,采用短视频等形式,宣传推介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
(二)加大技术标准宣传力度。2024年,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辅导员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培训活动,围绕产业实际,面向农户、经营主体培训了设施水果、大榛子栽培技术、柞蚕养殖等课程,交流传授种植经验、管理方法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内容。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制定相关地方标准及技术规程,如《林下兴安升麻种植技术规程》《林下辽细辛种植技术规程》《林下山参管理质控技术规程》《桓仁山参生产技术规程》《虹鳟鱼养殖技术规范》《地理标志产品 虹鳟鱼》等。
(三)增强扶持政策有效设计。目前,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主要有农民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等。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我局将结合新型经营主体市级情况和特色产业发展特点,制定我市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调研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积极与省厅相关业务处室对接,在制定省级政策时,提供可行性建议,切实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抓住重点,集中突破
(一)科学分析突破瓶颈。2024年8月,在桓仁县召开的辽宁省卓越质量管理助力林下山参产业提升(本溪)大会,围绕“林下山参”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的修订及策略、产业发展、区域品牌打造、产业联盟的建立、连作障碍问题、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持续探索产业发展有效路径。经桓仁县政府、本溪市政府、省级各部门多方争取及努力,林下山参标准突破的路径与方案获得国家级认可。
(二)加强良种良技宣传推广。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在本溪县、桓仁县开展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2年共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00余亩。2024年,我市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围绕优质稻米、果品、食用菌、畜牧、渔业等主导产业,通过自建、合作等方式确定19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农技人员现场实训,科技示范主体观摩学习,将基地打造成农业主推技术的展示窗、辐射源。构建“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促进了农业主推技术快速推广。
四、优化资源保障,延长产业链条
(一)整合资源,做强林下经济。依托我市森林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林地经济地块,以人工商品林为重点,进一步放活经营权,持续打造高质量林业产业基地。2025年,全市计划发展以红松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0.55万亩、以林下参(山野菜)为主的林下药材基地0.85万亩。同时,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林农流转林地经营权,盘活林地资源。积极推进经营主体建设,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开发种养殖、加工基地,扩大经营规模,逐步推进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
(二)落实政策措施,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县域经济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统筹乡村振兴、农业生产、企业技改、科技研发等领域项目与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有机整合。近年来,我市争取各项惠农政策支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先进设备补助、新晋龙头企业奖励等奖补资金1263余万元,惠及我市14家企业。发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广大农民创业,2024年发放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728笔,投放贷款总额18523万元。
(三)发展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挖掘世代传承的山参文化、民俗文化,整合自然生态景观、农业休闲等元素,创新融合发展新业态,拓展融合领域。充分发挥龙宝参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通过特色文化展示、体验馆展销,扩宽宣传途径,促进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发展。借鉴小市一庄、城外鱼庄、冠生园等休闲农业发展经验,拓展旅游、观光、餐饮、休闲等,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就地消费。
五、用好专家,培育人才
(一)开展乡村振兴人才“领航雁”培育行动。通过识好、育好、用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种养殖专业户、新型农业经营人,持续增强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消费帮扶乡村振兴电商平台实操培训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培育人数400余人。开展“山城英才计划”及“兴辽英才计划”农业专家评选,培育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评选推荐农业专家20余人。利用校企合作、科技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推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人才引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乡村创新创业,落实《促进乡村振兴创业补贴实施细则》,2024年为7名创业者发放创业补贴21万元。
(二)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市科技局积极组织推荐有农业技术攻关的项目单位申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特派行动,组织推荐“省级科技特派团”8个,组织下派市级科技特派团5个和特派员20人。市数据局推荐2个特色产业智能化建设项目申报辽宁省数字经济专项资金。市市场监管局投入5.24万元资金聘请专家,开展林下山参企业精准培育,提升企业管理水平。2024年,开展品牌和质量标准化建设、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首席质量官制度等培训2次,现场指导2次,专题调研1次,持续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持续做强主导产业。加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力度,全面提高中药材良种供给水平。推广和扩大山参的标准化种植,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或农户”“定制药园”等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模式,推进种植基地GAP认证,提升种植质量。积极组织参与创建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我市特色农业资源,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促进重大项目签约。
二是持续强化要素支撑。推动相关科研部门着力攻关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技术支撑。加强和科研院所沟通联系,培养储备特色产业人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培训活动,重点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协同发展。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出联农带农成效,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丰富旅游资源,鼓励“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加强品牌培育推广,利用新媒体宣传,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开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创建,提升我市桓仁山参、桓仁大米等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价值,持续做好“土特产”品牌文章。
本溪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