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贫困孩子绽开微笑 我市学生资助政策实施10年解决20余万人次上学难问题
“如果没有政策帮助,我家的收入是供不起我上学的。在这里读书感觉是我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说这话时,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的于同学露出笑容。因为学校在食堂提供了勤工俭学岗位,她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了。
据该校学生处处长高占喜介绍,建卡立档的学生除了免除每年3600元学费、享受每年2000元助学金之外,学校还在实习和就业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希望学生通过自己双手去丰富阅历、创造财富,实现一个人脱贫,多一个幸福家庭。”一系列助学政策为贫寒学子打开一扇职业教育之窗,令他们拥有改变命运的一技之长。其实,像于同学这样通过建卡立档、教育扶贫改变命运的学生还有很多。
记者走进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谢同学的父母体弱多病,只能偶尔出去打几天零工维持生计,在初中他就享受“两免一补”政策,除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寄宿生免收住宿费,同时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进入高中后,班主任李老师单独找到他谈心,学校第一时间为他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档案,不用交学杂费,还申请到了国家助学金。解除了后顾之忧的他奋发努力,成绩提高的很快;学校注重资助育人,用“礼爱责”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后赚钱了一定回馈社会。”谢同学说道。
在市第一中学,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群体,学校积极走访家庭,落实各项助学政策,一直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设立多项基金长期资助学生,尤其是“珍珠班”运行十余年,让几百名寒门学子圆了上学梦。谈到这些年的变化,该校教师代娜观察到,“很多孩子从小学、初中就已经接受资助,同时学生资助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这些都让更多孩子轻装上阵,心态上更加坦然和阳光。”
我市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10年来解决了20余万人次的上学难问题,犹如雨露阳光,不仅滋润照亮着无数贫困学子的求学路,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教育公平。近几年,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定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统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认定标准,规范了操作流程。同时,建立了市级教育扶贫管理数据库,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对扶贫对象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教育扶贫攻坚成效显著。2017年共筹措国家、地方、学校、社会力量助学资金3855万元,资助学生1.8万人,有10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