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卫士》中的本溪人和本溪事
A年轻的编剧:本溪马家骥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而电影《铁道卫士》的剧本就出自当时在工作在铁路本溪公安处的文学青年马家骥之手。
1927年出生于吉林永吉县的马家骥,2015年去世。他解放前参军入伍,解放初期被选送到政法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至丹东(当时称安东)铁路局本溪公安处工作,那正是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时期,作为一名铁路公安干警,他亲身经历了那个火热的年代,目睹了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场景,他决心把这些经历和场景用文艺形式表现出来。他的这一想法和单位里的同事王文林、陈治洪等人不谋而合,于是,几个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找线索、凑情节,研讨剧本。这里马家骥最年轻,剧本的执笔就由他完成。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原沈铁丹东公安分处民警许广福讲述的一段当年的亲身经历吸引了他们。“我当时在本溪湖车站公安分驻所派出所当民警,1950年底的一寒冬夜晚,我带着上级配发给我的一支二战时期的美式冲锋枪,在沈安(丹)铁路上的高家岁车站执行任务时,忽然发现铁道边有人影闪动。仔细一看,有人悄悄往铁路上爬,我便大声令他站住,让其回答口令。这人听到我的喊声后,起身就跑。我一边鸣枪,一边追了过去。当我和护路的公安部队战士追到近前时,发现铁路一侧的钢轨上有一个足以使列车颠覆的障碍物,显然有人在搞破坏。就在这时,一列满载赴朝参战军人的列车朝这里驶来,我和一名部队战士留在现场排除危险,其他人继续去追踪搞破坏的人。由于危险被及时发现并排除,使军列安全通过。后来,上级公安机关挖出了这名藏在铁路部门的敌人。”在日后拍摄《铁道卫士》电影时,他们将这起事件加了进去,也就是影片中描写潜伏在铁路的特务‘徐福祥’在铁道上搞破坏的那一幕。但是,电影中将发现和排除危险的公安人员换成了铁路职工。
作为《铁道卫士》的编剧们都是纯粹的业余作者,剧本是根据他们收集的各种真实事件综合写成的,业余作者首次触电,能写出这等水准很不容易。
由于时代的原因,电影《铁道卫士》文学剧本作者和影片编剧一栏署名为沈阳铁路公安集体创作,那是个突出集体荣誉的年代,随着时间的流逝,马家骥等人的劳动成果不为人所知,直到2003年,年已76岁的马家骥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来到《电影传奇》栏目组,接受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兼节目编导崔永元的采访,才说出了电影背后的秘密故事。
B出色的配角:本溪人张巨光
张巨光(1929—1968年),别名张哲伦,张浩然,回族,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火连寨人。其父张德纯,字子文,是我国近现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和回族教育家,曾在保定、北京、沈阳等地担任清真寺教长和沈阳回教文化学院院长。他在影片《铁道卫士》里饰演铁路公安处长,表演准确到位,是一位出色的配角演员。
张巨光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因此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幼年时即聪颖好学,爱好文艺。学校成立自治会,他曾当选为宣传部长。在北平期间,张巨光经父亲介绍,到伊斯兰教会和辽东学院北平流亡学生会,接触到进步人士和进步书籍,思想开始有所转变。后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为躲避追捕,张巨光便与几名同学一起,奔赴东北,于1948年9月入长春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同年10月,正式进入该校文艺系音乐科学习声乐。1950年毕业后,留在师大文工团,实习结束后,他正式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演员,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电影艺术工作者之一。他有着很强的组织观念,不管组织上分配什么工作,他都能认真地去完成。有一段时间,组织上派他到交通股负责行政管理,他二话没说就去报到,并很快进入角色,而且学会了驾驶技术,还学会了撑船、骑马等技术。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使他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演员的基本功,为以后的表演奠定了基础。从1953年到1962年的10年间,是张巨光从影生涯的辉煌时期。他知识面广戏路宽,所扮演的人物中,老、中、青角色,正反面角色,他都擅长。既有革命干部、部队首长、老大爷形象,又有车间主任、工人师傅、医生等形象,还有敌军军官,他都能准确地把握好角色,精心塑造出许多人物形象。如在《平原游击队》中,他成功地扮演了诙谐幽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充满英雄气概的老勤爷;在《刘三姐》中扮演了和谒可亲、疾恶如仇、富有正气感的“阿牛爹”老渔夫;在《徐秋影案件》中扮演了阴险狡诈、“死而复生”的特务罗精达;在《地下尖兵》中扮演了故作矜 持、实则草包的敌军副参谋长宋欣等。由于他刻苦学习,勤于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并记下了大量的表演心得笔记,因此他所扮演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张巨光擅长声音模似,能根据剧情需要来把握角色,用语言把影片中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因此在他十几年的演员生涯中,先后参加了70多部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并为其中的许多重要角色担任配音。在国产影片《地下尖兵》中,北京小贩深夜吆喝“硬面饽饽”的叫卖声,就是他的模仿之作。1961年,他还成功地为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中达吉的生父任秉清这一人物配音,成为我国最早为本国演员配音的演员之一。
张巨光性格开朗,而且多才多艺,是演员剧团中的活跃人物。不论单位的晚会、慰问演出、纪念活动等,几乎都落不下他。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就有欢乐。从大型歌剧的唱段到民间小调,从即兴表演到声音模似,随时可以来上几段,活跃气氛,让大家在紧张的拍片之余松弛一下。由于他所扮演的领导、老大爷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剧团走到哪里,人们立刻就能把他认出来,要求他出节目或讲几句,一下子拉近了演员与群众的距离
令人痛惜的是,这样一位十分优秀的电影演员,竟没能躲过政治运动的残酷迫害,于1968年8月被迫害致死,年仅39岁。
C功劳最大的导演:方荧和他的创作团队
年《铁道卫士》电影文学剧本,投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在那个人人头脑既简单盲目、又狂热激进的时代,长影厂对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作的“新生事物”相当重视,厂长亚马指令只拍过一部故事短片《如此多情》的方荧接手此片的前期筹备。面对并非专业水准的剧本,方荧感到短时期挽救“硬伤”过多的先天不足实在困难,亚马厂长说:“剧本不行,你做导演的可以大刀阔斧地改嘛!”方荧于是加班加点,用短短3天时间修改完电影分镜头本。在原剧本的基础上,方荧加进了很多适合反特片的主要桥段,并取得了沈阳铁路局的大力支持,在特别划拨的一条丹东铁道线上,开始架机紧张拍摄。
在每一个情节设置和处理方面,方荧都下了大功夫,在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上,他下了一番功夫使戏剧冲突更为激烈、紧凑。如影片最后一场公安高科长和特务马小飞“火车打斗”的高潮戏,就是原剧本没有的。方荧本着“曲折惊险但不求离奇”的原则,“在真实的基础上适当虚构”,通过我方要掐断敌方引爆的定时炸弹的情节自然而然把演员“逼”上了飞驰的列车车顶,进行着“你死我活”、险象环生的“火车打斗”,整个场面惊险刺激,吊足了观众胃口。
作为统帅全片的导演,方荧在那个时代还真的颇有一些意识前卫的“商业化”头脑,他把被当做政治任务的整部影片拍得十分有看头。由于影片是以抗美援朝为背景,鲜明的反美主题,必须要有一个美国将军授意破坏计划的场景出现。由于时间紧,一时难以找到高鼻梁、深眼窝的“美国将军”,方荧索性亲自上阵,以他早年参加抗战演剧队和“新中国剧社”曾经演出多部舞台剧的扎实功底,跑了一回只有一个镜头的“美国将军”的大“龙套”。
难忘流金岁月
《铁道卫士》这部当年风靡全国的优秀反特影片,在1970年同《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共四部抗美援朝影片一起,在人们看惯了“老三战”(即《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和样板戏的情况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圈定在全国放映,给处在文化饥渴中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安慰。这部《铁道卫士》至今看起来仍不失为同类影片中的佼佼者,让人百看不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当年,影片不允许宣传创作者个人,因此四部抗美援朝题材片片头只有毛主席语录,删去了演职员表,当然,后来《英雄儿女》将此空缺补上了,包括《地道战》、《南征北战》等也将缺憾补齐,而《铁道卫士》直到今天播映,仍然没有找到当年列有演职员表的拷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