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清水碧映山城——我市实施“碧水工程”巡礼
五月的山城,阳光柔媚;远眺太子河,碧波澜澜,家乡的山水如同一首缱绻的诗行,让人心醉。为了让这座城市的水更清,城更美,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开展流域综合整治、贯彻落实“水十条”等一系列“碧水工程”相关举措的实施,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水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加强水源地保护 保障居民供水安全
2016年5月,市环保、水务和卫生部门分别在各自网站上公开水源、出水厂和水龙头水质信息;2017年开始,本溪环保每两周在《本溪日报》上公布一次水源的水质信息。这些举措是我市贯彻落实“水十条”的具体体现,山城的饮用水也最终实现了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
水源保护工作是一个城市流域治理的重中之重,我市的桓仁水库和观音阁水库已划为省级和市级饮用水水源。从2011年开始,本溪市以环保部实施的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和省大伙房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治理工作为契机,全面启动了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工作。
为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供水安全,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桓仁水库保护区内实施了生态移民和退耕、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垃圾处理综合治理、河道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投入2.88亿元,建设治理项目22个,目前水库水质持续良好。
为明确水源界限,实施区域规范化管理制度,
我市于2013年启动了水源保护区勘界工作,在老官砬子和观音阁水库保护区内实施保护区勘界、保护区道路警示标志设置,保护区界碑、警示牌设置。
在狠抓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同时,市环保部门还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对全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做了深入细致的普查和水质监测。从2014年3月开始,全市普查定点农村水源926个,对水源供水量、水源周边基础环境、水质状况、管网铺设状况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对重点1000人以上的56个供水水源进行水质监测。
推进环保设施建设 向水污染宣战
通过“碧水工程”实施的千金沟、福金沟、双泉寺沟、郑家沟和溪湖沟污水截流工程,将5条沟每天排放约7.5万吨的生活污水,收集到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截流工程的实施,完善了我市排水管网设施,使市区段全面消除了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截至目前,我市污水处理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
近年来,我市实施的“碧水工程”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7座,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6万吨;扩建工业污水处理厂1座,工业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2万吨。城镇污水处理标准提高显著,处于全省前列。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比例为83.7%;完成34个乡镇、276个村的农村环境治理任务,基本达到了镇(乡)有垃圾处理设施、有污水处理设施、有养殖粪便处理设施的“三个有”,村庄基本达到了村内道路有硬化、道路两侧有排水边沟、路边屋旁有树木、有垃圾收集池、有保洁员、有村规民约的“六个有”治理目标。
实施“碧水工程”,让山城的水更清。国控老官砬子断面、国控兴安断面和省控细河邱家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比例为57.14%,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标准要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 保护母亲河在行动
本溪是老工业基地的典范城市之一,由于历史因素,流域内城市人口和工业集中在一起,存在污染负荷高,治污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等诸多难题。
为了达到治理目的,市政府决定在太子河、细河流域分别实施上游收集管控、中游纳管封口、下游减排治污的工作方案,采取了点控、限排、停产等一系列措施,逐步设立特色工业园区,将各类企业搬迁至园区统一管理,并通过依法监督管理、新闻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监督等手段,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
本钢工业污水排放是影响兴安断面达标的一个重要因素。2015年,市政府与本钢集团公司会商,要求本钢对工业污水进行治理,保障河流水质达标。2016年4月份,本钢集团东风厂区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程和工源厂区焦化水输送至市污水厂管网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这两项工程的实施,彻底解决了焦化废水污染太子河的问题,为兴安断面达标作出重要贡献。
2015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全市水环境质量实行目标考核的通知》,水环境质量考核实行“河段长制”和“库长制”,同时规定了河流断面、水源水质考核标准,以及各污水处理厂责任部门和考核内容。该《通知》进一步完善了水环境质量的管理制度,为实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对于全市河流的治理目标,我市已作出明确规划:到2020年,全市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4%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全市地下水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30年,全市河流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7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比例稳定在100%,全市地下水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