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 无障碍版
  • 智能机器人
  • 繁體版
  • 手机版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县区动态>详细内容

栽下“摇钱树” 走上“富裕路”—— 桓仁满族自治县老黑山村产业脱贫纪实

来源:本溪日报 发布时间:2018-07-04 09:32:46 浏览次数: 【字体:

盛夏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大榛子树一片片浓郁的绿色覆盖着整个村庄。在村路边新盖的三间大瓦房里,今年34岁、腿部残疾的李奎激动地说:“这些年,村党支部带俺们发展大榛子,不仅让一户户乡亲们甩掉了‘穷帽子’,就连俺这残疾人都娶到了新媳妇,真得感谢党的富民好政策呀。”如今的老黑山村,大榛子产业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摇钱树”,截至2017年,通过发展这一产业全村已脱贫77户157人,建档立卡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而且在上级相关部门的资金扶持下家家都建起了新房子;剩余13户建档立卡户共计30人也将于今年年底实现脱贫。

 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位于桓仁东部山区,曾是全县最偏远、最落后、最闭塞的一个小山村。如今,这个村却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住大房、巷路全硬化、夜晚亮堂堂”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老黑山村党支部十几年如一日带领村民发展“平欧”大榛子产业的结果。

 15年前,老黑山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两千多元,而这收入还是靠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换来的。因为贫困,村里几年都听不到新婚的唢呐,更别说新生儿的啼哭,倒是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让村民富起来?村“两委”班子先后尝试着种植生姜和葡萄,但因为气候、土壤及交通原因都没有赚到钱。经过两次失败,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盲目发展产业不是办法,必须选一条适合自己村里发展的致富路。为此,2003年秋天,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全带领几个村民出门考察学习,先后到沈阳、大连等地,考察了养猪、养鸡、大榛子种植等项目,并最终决定将种植效益好、易于管理、适合老黑山村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大榛子产业,作为实现全村致富梦的产业来抓。当年,在林业局政策、资金和技术的大力支持下,老黑山村建起了一个121亩平欧大榛子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2005年,村民柳伟两亩多榛子园收入了一万多元,一些村民从中尝到了甜头,

 由此也掀起了该村大面积种植大榛子的热潮。

 看到村民种植大榛子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村“两委”积极与县林业局、农发局沟通,请来技术专家驻村培训,实地指导种植和管理,推动大榛子产业健康发展。到2007年,全村有一半的土地已经种上了大榛子,村民的人均收入突破了5000元。村“两委”适时组织成立桓仁富民果业专业合作社,并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一处占地3000平方米的平欧大榛子储存库,为村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提高了产业组织化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保证了产业基地的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合作社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与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生产技术保障体系,争取到林业免费苗木和补助政策,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采用吸收会员和外出租地种植的方法,以小片连成大片、大片做成规模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实验示范到典型推广再到2013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阶段性跨越。

 大榛子产业的发展让老黑山的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村“两委”时刻不忘最初的梦想,鼓励“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此,该村通过大户带动、合作社吸纳等方式,推动全村大榛子种植面积达到3600亩,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榛子产业近2万亩。2015年,老黑山村人均收入达到了1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发展到3万元,摘掉了戴在头上多年的“穷帽子”。

 2016年,老黑山村被确定为辽宁省首批200个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该村又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到2017年,老黑山村榛果产量达到160万斤,繁育种苗300余万株,榛果收入1800万元,苗木收入800万元,全村累计收入2600万元。村人均年收入2.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桓仁富民果业合作社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2000余户,发展大榛子产业20000余亩,收入近亿元,吸纳2000多名农民就业。

 “过去俺们村危房比新房多,现在是新房比旧房多,危房已经彻底不存在了。而且不管是村组路还是作业路,都实现了硬化。全村一共280户人家,现在小轿车就有100多台!村民干了一天的活儿,回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冲个澡,一天的疲劳都洗掉了,再带着老人、孩子去文化广场跳舞、做游戏,生活甭提多有滋味了!”提起村民们如今的生活,党支部书记王福全自豪地说。